锡林郭勒盟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保障措施
锡林郭勒盟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保障措施
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、自治区党委、盟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,充分发挥法治对营商环境的引领、规范和保障作用,推动全盟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,锡林郭勒盟委政法委制定出台了《锡林郭勒盟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保障措施》,努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服务。
锡林郭勒盟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保障措施
一、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。加强政法机关与企业双向沟通,每半年组织优商恳谈会,及时通报涉企案件有关情况。政法机关与工商联建立日常工作对接机制,适时举办“开放日”,针对企业提出的涉企案件办理问题建立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制度,及时予以协调解决。
二、开启“绿色通道”。政法单位全部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,通过繁简分流机制,严把案件办理期限等措施,确保涉企案件快立、快审、快结、快执。
三、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。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,实行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。依法加大对民营企业科研人员和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,对涉案企业正在用于科技创新、产品研发的设备、资金、技术资料等,依法审慎采取查封、扣押、冻结措施。
四、强化财产保全适用。在法院设立财产保全专窗,提供诉前、诉中财产保全咨询、办理,确保生效裁判顺利执行。持续开展执行攻坚行动,党委政法委牵头推动涉党政机关未执结案件和专项清积,切实提高生效裁判执行到位率,着力破解“执行难”。
五、开展“挂案”清理攻坚行动。全面排查沉淀在各诉讼环节的涉企案件,建立工作台账,切实加快案件办理进度,坚决防止案件久立不结、久拖不决、判后不执。
六、建立专项执法检查、案件评查机制。聚焦不受理,拖延立案、超审限办案,超标的查封、扣押、冻结,拖延执行、消极执行等问题,组织开展案件评查、涉企案件专项执法检查。及时发现和纠正应当立案而不立案、不应当立案而立案、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等违法情形,杜绝趋利性执法、滥用强制措施等顽瘴痼疾。
七、完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。依法严厉打击失信被执行人通过多头开户、关联交易、变更法定代表人等方式规避执行行为。对已履行生效判决的企业和企业家,及时开展解除限高措施、屏蔽相关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工作,并帮助恢复征信。
八、优化法律服务供给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深化诉源治理,为企业提供低成本、多样化的纠纷解决方式。加强法治宣传教育,开展企业“法治体检”活动,持续优化律师法律服务,建立“法治体检”问题清单。推进涉案企业合规审查,建立健全涉案企业合规审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,形成合规监管、合法审查、督查催办等闭环,坚持惩罚与保护并重,促进企业合法合规经营。
九、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。加强涉企业和企业家案件申诉、再审工作,全面梳理细化涉企事项,建立《涉企信访事项清单》《涉企涉法涉诉案件清单》,依法纠正冤错案件。加强对涉企案件律师代理辩护的指导和监督,充分发挥律师作用。畅通涉民营企业行政复议渠道,依法纠正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。
十、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评价机制。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,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,倒逼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。